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自贡市丘陵型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五年我市种植业生产发展概况及基本经验
自贡农业跨越式发展初步构想:1、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2、战略重点;3、主要战略措施...
加入WTO对自贡农业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贡农村经营管理的三大重点工作
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自贡市农业法制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实施奶业产业化促进自贡奶业发展
自贡再生稻发展概况与基本经验
自贡市蔬菜产业取得的成效及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自贡市水果生产的成绩及发展思路
自贡蚕桑业发展前景看好
联系实际抓先教 提高素质促工作
调整思路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农业中职学校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出路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三个转变”推进职教资源优化整合
中日友好合作抓好乡镇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论“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主体作用和发挥
论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
论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中的主导作用
浅谈学生“减负”
浅谈教书与育人
浅谈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浅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发展中等农业教育的启迪
中专德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初探

 
当前位置:首 页-->农业论坛


            浅析黄炎培的职业教思想对当前发展中等农业教育的启迪

                    自贡市农业学校 范学银
 
  [摘要] 本文在黄炎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思想的启迪下,剖析了当前中等农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等农业教育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 黄炎培职教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 启迪

  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象我们这样的人口多、耕地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并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处在低谷的中等农业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加快发展,重现生机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浦东川沙县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期赴美考察,受到美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回国后深感我国实力不发达,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因而极力主张发展职业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名日职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教育的实质本是职业的。他具体论述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体系、职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大职业教育思想等,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归结起来看,这些思想和观点有以下几点:(1)、主张“一方面推广职业学校,一方面于高等小学中学分设职业科,双管齐下。”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提出:“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并认为“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改变以升学为常例,就业为例外,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学校为偏系的陈旧观念。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补习和再补习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系统。”(2)、赞成“专科一贯主义”,从小学就开始分专业学习,比小学、中学都未接触有关的专业问题,只在大学本科学三、四年较为合适。(3)、强调职业学校最重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无论是办职业学校的地区,设科、课程、毕业生就业等等都要经过调查,考虑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4)、在职业学校办学方面,黄炎培为上海中华学校制定了“敬业乐群”的校训,提出了“劳动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注重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他曾向职校学生提出要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5)、在职业补习教育方面,他总结了办理职业补习教育的三条原则:一是“设施应富有弹性,切忌有一律规定;二是“职业补习教育对于文字教育、公民社会品德陶冶,固不应忽略。但应以生计教育为中心。三是“职业补习教育因时间限制,教材必须慎审选择,去糟粕而存精华,轻理论而重实际。”黄炎培的上述职业教育思想,许多方面我们都可以借鉴,对推动当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等农业教育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建设,已形成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农业劳动者的学校布局和专业布局,为国家和社会以及农村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专业人才和农业劳动者,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显露出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且这种不适应性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发展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已按市场取向进行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由国家统包统分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已难以维持,部分中等农校率先在毕业生就业和教育经费来源上试探着突破计划体制的束缚,出现了国家和地方两种计划并存的双轨制。1997年,国家加大了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决定所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而把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向市场。当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由政府行为变为市场行为,由政府办学变成依赖于市场办学后,高校又不断扩招,普高持续升温,使中等农校的生源逐年下滑,办学规模急剧萎缩。我省有的中等农校2001年仅招到一、二十个中专学生,无法开斑,更谈不上办学。可见,在这种大环境变动的影响和波及下,中等农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半个多世纪前黄炎培先生倡导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反差。
  2、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的急剧分化,对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影响较大。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年达1亿多人,且每年以上千万的数字递增。这些外出谋生打工的农村青年,多数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量处于求知阶段的农村青年流出,无疑会给农业中专的招生带来新的困难。(1)就农村人员结构而言,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的进步需要大量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又大量外出,造成农业中专生源匮乏,完不成培养和培训计划,使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劳动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就学校自身而言,在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明显滞后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有的农业中专校,在办学结构层次上片面将培养目标“高移”,使其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缩影;在专业设置上将基础教育的文化课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机械结合,成为基础教育的“盗版”;在培养方向上简单地定位为培养“工匠式”人才,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这些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中等农业教育的期望,造成农业中专招生办学的困难。
  3、社会偏见的作崇。由于受狭隘教育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农家子弟“学而优则仕”、“学农不爱农”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认为“学农没出息”的社会观念、社会偏见在一定的程度上窒息了中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活力。(1)社会上存在的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城镇居民、干部与工人之间不可逾越的身份界限,一时难以打破,不少农村青年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上农校,使得农业中专学校生源严重不足。(2)一些企事业单位用人上,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忽视对中职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也使得许多农村青年不愿读农校,造成农村急需的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和供给。(3)高校扩招热的冲击,导致中专、中职生源急剧下滑,学生就业异常艰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挤占中职生源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长此下去,将背离我国的基本国情,使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教育举步为艰,陷入绝境。这与黄炎培发展大职业教育的思想大相径庭。这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使中职、普高、高教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的观念也亟待转变,克服和防止片面追求高学历、高层次的倾向,使中职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
  4、职业特色不明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必须体现立足市场,面向农村;立足基层,面向农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调整专业,办出特色,才具有生机和活力。然而,一方面,部分农业中专校为了生存,增强竟争力,不得不增设计算机、机电、财会、企业管理、文秘等非农专业;另一方面,忽略了作为中等农校主干的农科专业的发展,即使开设此类专业,其课程要么内容陈旧、单一无味;要么重视不够,精力它移,致使农科类专业毕业生素质呈下降趋势,缺乏市场就业竟争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出路
  通过以上对中等农业教育目前面临困境的分析,结合黄炎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本人认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主动适应市场,迎接挑战,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改革、强化管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走出困境,重铸辉煌。
  第一、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职教观念。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出路。中等农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农业的振兴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又必须依靠农业教育。中等农业学校作为农业教育的主导力量之一,要走出低谷,稳步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市场竟争。要把办学的指导思想定位在立足市场、面向“三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上。破除中职教育属于“终端教育”的思想,树立起“升学”和“就业”两种出路的新观念。积极推进办学形式、办学方式的创新,逐步建立起“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以“四个服务”为指导,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办学思路。2002年7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今后的职教发展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其中专门提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这为中等农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中等农校要以此为契机,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办学思路,按大农业的构架,增设“农业高新技术”、“畜牧业高新技术”、“无公害农业”、“设施农业”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专业,以更好地服务农业,增强自身的办学活力和市场竟争力。
  第二、适应WTO规则,寻求入世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已正式入世,成为WTO的成员。入世后,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寻求新的发展。首先、要学习了解和适应WTO规则。入世后,市场将更加开放,教育市场也不例外。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将允许国外、境外机构在国内合作办学,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流向国内,竟争也将更为激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WTO知识,主动适应和遵循WTO规则,办好办活学校,力争在入世后的竟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其次、积极寻求入世后的发展。入世给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农业中专学校应主动出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开拓办学新思路,寻找发展新机遇。入世后,我国将发挥劳动力资源多的比较优势,发展创汇农业、特色农业、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这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各中等农校要抓住这一机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农村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促进和推动入世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势展。
  第三、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黄炎培的发展职业教育,“给人以适合其个性的一技之长,使之能获得适合社会所需要的职业能谋生”的思想,对我们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很有启发。首先,中等农业教育应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树立提高素质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职业岗位群体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把教学与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科技下乡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其次,要增加实验、实习实施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抓好实验实习、技能考核以及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 ”、“复合型 ”人才。
  第四、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入世后的挑战,中等农业教育必须树立效益观念,提高和增强自身的办学效益。但这种效益不是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应当是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首先,要面向市场,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根据市场和农村的需求,采取中专、短训、函授、代培和以高等农林院校联办大专、本科函授、自考补习等多种办学形式,以满足社会和农村对不同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其次,强化管理,优化资源。各中等农业学校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防止资源的闲置、浪费和流失。要采取措施,强化管理,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其办学效益。再次,拓宽招生分配渠道,打开就业市场之路。招生就业问题是关系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既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各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招生就业问题,确保“进口”和“出口”畅通,打开人才通向市场,通向农村之路,才有效益和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2年12月)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国教育史》
      2、《探索、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相关链接:浅谈学生“减负”
     浅谈教书与育人
     浅谈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欢迎来到自贡农业信息网,您是第来访者
主办: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农业局
承办:自贡市农业局生产科
Copyright © 2002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农业局  版权所有
地址:自贡市汇东路东段20号 电话:0813-8203721 邮编:643000
制作维护